假定你本科毕业时22周岁,32岁时正好步入10年职龄,这个年龄段是设计师功底和创意(经验和能力)的巅峰时期,也是大部分设计师考虑职业生涯转型的关键节点。是继续在岗位上做创意指导执行,转身管理角色,还是另起门户成立自己的品牌和设计事务所?没有孰优孰劣,但大熊这里有几点自己的思考,应当对你有启发:
1)选择北上广(如果你刚步入社会)
好的客户会找业内有水准的设计公司,鼎鼎大名的 frog design,IDEO,Thoughworks,以及国内的 Tang,eico design,ark design,好的设计公司同样也挑客户。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样也包括甲方公司设计部门)推着设计师往前走,面对这批对设计有消费能力,有审美的挑剔客户,除了做出更好的作品,没有别的存活方式。超一线城市吸络了全国各地的精英,Fortune 500 的公司会选择在国贸扎堆,而不是跑到偏远县城凑热闹,这是客观事实。
相对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流的客户和一流的设计工作室,年轻人最开始的一两年真的是 Nothing to lose,到中年时未必有这份勇气。在需要大量积累经验的阶段,选择北上广,或者经济更活跃的城市,承担压力,也享受成长。
2)多尝试不同的设计方向,再在熟悉的领域深耕
窄义上的 GUI 设计师(这种说法是不是很老派,你们愿意的话,换成 UI 设计师也可以。)如果要在设计这条路上提升,大概有这么几种选择:
要么深耕 Motion Graphic,转型更专业的动效设计师,C4D 和 AE 要拿捏精通。这是稀缺的专业技能,大厂里会比较需要,和界面设计师的分工也很明确,小厂则不会分这么细。看个人选择,若跳去顶尖乙方 4A 公司做创意执行,薪水翻几倍稀松平常,但于此同时,项目密集期熬夜写提案的时候压力也是杠杠的;擅长 MG 的设计工作室不少,bito,wtt,Sebastian Baptista,illo,STUDIO AKA,还有我最喜欢的 Ronda。
从2013年 iOS7 推动整个设计圈扁平化风潮,最直观的感受是 UI 设计的门槛已经降低很多,已经到了零基础培训班3个月出来就能在互联网公司找到一份工的地步,至于真实水平怎么样,不作讨论。这就逼着已经工作了几年的设计师,必须丢掉老人心态,重新投入学习。
要么苦练美术功底,主攻视觉表现,在游戏类公司的话基本就是往主美这条路线发展,如果真的热爱绘画和视觉艺术,会在工作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实际路线也可以扩展到影娱方向,女神毛婷给「奇葩说」做的整体视觉设计就是一个极其好的案例。
要么专注在产品界面可用性/易用性上,往用研和 UX 的方向靠,成长为类似产品经理的角色,这要求你对界面设计范式和用户行为有逻辑缜密的判断和数据支持,并提供完整的解决办法,对实际工程经验要求很高。Luke Wroblewski 或 Welie 是典型的参照对象。
除了以上 3 种,还有一个方向值得尝试,那就是成为产品工程师。深入到项目工程实现的方方面面:梳理需求、完成原型交互、设计视觉界面、实现界面、实现功能(配合其他工程师)。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最大程度参与项目,从多个角度(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考虑问题,从而正确评估每个需求的工作量和预判最终的上线效果,这将大大减少其他同事的返工成本(返工也是你先来),从而提高团队整体的协作效率。
不止设计师,产品和设计意识强烈的工程师,往往也会成长为这样的角色,当然也有产品经理转型工程师,同理。
不过,成为产品工程师的前提是,你必须要写代码。
想想同行工业设计师,花费大量时间考量不同材质和工艺对最后成品的影响,同时结合造价成本对设计做取舍,最终达到平衡;所以 GUI 设计师熟悉界面实现的代码成本,反复推敲最合理的设计实践,也是理所当然。为此,你要熟悉:
- 什么是 Dom(以及 Virtual Dom);
- 什么是 Less/Sass/PostCSS,什么是Pseudo,CSS 选择器的优先级和权重;
- 什么是 ORM (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
- 什么是 MVC/MVVM 设计模式,以及它们出现的历史背景;
- 什么是RESTful API,常用的 HTTP 请求类型;
- 什么是 Bower/Grunt/Gulp,它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区别在哪里;
- 什么是 RWD,如何实践,它的优缺点各是什么,以及em、rem、%的区别;
- 什么是Closure,什么是 Scope,什么是 Prototype;
…
不要被这些名词吓到,它们有的属于设计模式,有的是样式规则中的细枝末节,有的是工程经验的最佳实践,总归来说都是工程师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淬炼的经验。不需要刻意去严格辨析,只要知道大概是怎么一回事即可,剩下的交给项目中实战。
3)一日漫长,十年很短
保持好奇心很重要。
设计师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设计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此同时,焦虑感会长期伴随你,在事业变化或重大挑战来临时尤甚。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聪明有雄心的人永远想要获得更多,对于他们来说,挣钱是缓解焦虑最好的方式,花钱不是。
永远保持好奇心是抵抗职业倦怠的良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做了太多界面,写了太多代码,对于工作这件事情完全提不起兴趣。试着回忆最初驱动你设计的契机,那份旺盛的好奇心,那颗对美好事物感知的心,想想看,一切又可以重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