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位设计师应该是最了解坂本龙一的人

从电子、科幻回归到日本传统。

文章来源:BranD的好奇心
ID:BranDmag
作者:BranD
编辑:卝生

今年真是多事之秋。疫情、战争、空难相继而来,好像时刻都在提醒我们:在这个无常的时代里能拥有片刻的安宁都已是一种幸运。此时,音乐就像是一种强大的、无声的抚慰,给人前行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这5位设计师,看看他们都是如何通过设计为坂本龙一的音乐世界搭建视觉桥梁的!

01

坂本龙一×羽良多吉平

在1980年之前

设计师网站:暂无

开启音乐设计的合作

身为一个乐迷,羽良多吉平在1980年之前却几乎没有跟音乐界有过合作,而跟坂本龙一的合作是个开端,在那以后,他开始接受越来越多的唱片、巡回宣传册等与音乐相关的设计。

合作不多,出手即经典

其实他与坂本龙一的合作并不多,大概一只手就能数完。然而,作为平面设计届的蜜汁传奇,羽良多吉平在1979年为坂本龙一所在乐团YMO设计唱片封面《Solid State Survivor》

# GQ JAPAN多年后复刻《Solid State Survivor》

# 2018年,40周年纪念专辑再次复刻此场景。

这张唱片的视觉设计看起来“酷极了”,从主题到形式都充满了先锋性,画面暗藏幽默与讽刺,有着另类独特的审美。这是YMO的第二张专辑封面,也是他们最经典的一张,在诞生以后多次被复刻。

个人其他代表作

02

坂本龙一×奥村靫正

1980年至1990年

设计师网站:www.tstj-inc.co.jp

两人的首次合作

说起奥村靫正,大家几乎都会下意识就想起他的作品《广岛呼吁》,可能想不到他居然跟坂本龙一也有过合作,最早的合作远可以追溯到1981年。

海报《广岛呼吁》

1981年,奥村靫正为坂本龙一发布的第三张专辑《左手之梦》设计封面,采用坂本龙一的脸,并为他画上了歌舞伎的妆容。

专辑《左手之梦》封面设计

此后近10年的合作

在经历过初次合作以后,坂本龙一在此后的10年间也陆续与奥村靫正有过合作:1984年,为坂本龙一设计他的第4张专辑《音楽图鉴》,以及设计宣传视频《羽之林都》。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跟坂本龙一曾经所在乐团YMO设计过写真集,以及三人最后一张带有强烈YMO风格的专辑《Technodelic》。这张专辑的封面灵感来自于苏联上世纪20年代的杂志封面,有着相当程度的实验性,因此成为坂本龙一最喜欢的YMO作品。

# 为YMO乐团设计的专辑封面

《Technodelic》封面设计

十年之后的其他合作

奥村靫正除了坂本龙一极其乐团YMO合作过以外,其实也为许多音乐人设计过专辑封面,如细野晴臣、山下达郎、梅林茂、户川纯等。

# 为唱片设计展览海报,采用YMO乐队设计封套所用的字体。

# 其他唱片专辑设计

03

坂本龙一×中岛英树

1990年至2010年

设计师网站:www.nkjm-d.com

开启合作佳话

迄今为止,跟坂本龙一合作过最多的设计师莫过于中岛英树,堪称设计师和音乐人跨界合作的最佳典范。他们的机缘开始于1995年,中岛英树成立工作室后,为坂本龙一设计了摄影集《N/Y》,从此开启了设计师与音乐人的一段合作佳话。

随后,中岛英树在1999年又为坂本龙一设计了书籍《样本生活》,并于同年与坂本龙一、后藤繁雄、空里香共同成立组合“Code”,出版了实验作品《S/N》。

《样本生活》装帧设计

做设计得一知己

此后,中岛英树便成了坂本龙一的御用设计师,为他设计了大量的唱片封套、书籍,也共同合作设计海报。在数次合作中其实能看出俩人都偏好极简主义,并且渴望消除音乐与设计之间的障碍。

他们虽成为配合默契的挚友,却不时常见面。坂本龙一还这样评价过中岛英树:“他的设计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处于规则的边缘,有时甚至越过了边缘。他的设计和我的音乐具有相同的意义。”

下图为坂本龙一设计的专辑《变革的世纪》

酷爱用设计转译音乐

日本国宝级音乐人坂本龙一的很多黑胶唱片,如《/05》、《E1 Mar Mediterrani》等作品,基本都由中岛英树对这些音乐进行视觉上的转译,音乐与图像彼此共存,让这些设计看起来就像是未听过的乐谱。

其实中岛英树平时也很爱听音乐,并与音乐有着一段妙缘。他的设计启蒙是青春时代的唱片店,与坂本龙一合作是一个开端,后来他也为中村一义、Sugar Soul、中谷美纪、铃木祥子等音乐人设计过唱片。

04

坂本龙一×长岛里佳子

2010年至2020年

设计师网站:rikako-nagashima.com

遇上坂本龙一以前

在遇到坂本龙一之前,长岛里佳子还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设计师。当时的坂本龙一是“世界艺术家峰会”的发言人,而长岛里佳子并没有发言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作品被坂本龙一看到了,并邀请她来担任2014年札幌国际艺术节的整体平面设计工作。

独立以后的重大转折点

这次与坂本龙一的相遇,对长岛里佳子来说,是独立以后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为札幌国际艺术节设计的商品和工具,让她在2015年JAGDA奖脱颖而出,成功拿下大奖。

对于坂本龙一来说,这也是一次很成功的合作。在那以后,他跟长岛里佳子的合作也越来越多,如十周年节目坂本龙一演唱会海报视觉、坂本龙一和铃木邦男的《爱国者の忧郁》书籍封面设计、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的视觉宣传设计等。

《爱国者の忧郁》封面设计

风格成熟之后的创作

长岛里佳子的创作极为多样化,除了为坂本龙一以及东北青年交响乐团等设计音乐以外,她还为《龍一語彙》等书籍做过装帧设计,以及进行过一些电影、展览、品牌视觉等设计,让设计与艺术和谐共生,用近乎无声的设计语言,达到情绪上的共振。

05

坂本龙一×石塚俊

2010年至2020年

设计师网站:shunishizuka.com

两人有过少数合作

石塚俊自2014年成为自由平面设计师,在那之后才跟坂本龙一有过少数合作。如,2018年坂本龙一与空间现代合创的专辑《ZURERU》便邀请了石塚俊为其设计专辑封面。

《ZURERU》专辑设计

石塚俊擅长运用大面积的色块、线条和字体,在他的作品里往往有着一股年轻的力量。在他为坂本龙一设计的专辑里,他也是采用了色块与线条构造出一个看似随性甚至带着一点“放肆”的画面,暗合了坂本龙一所喜爱的极简美学,不失传统设计美学的理念

个人其他代表作

为坂本龙一做过音乐专辑设计、海报设计的设计师不只有这5位,但坂本龙一在各个时期都有意识地挑选相应的设计师:从早期羽良多吉平、奥村靫正的电子、科幻风格,到中后期回归到日本的“侘寂”传统里,如中岛英树、长岛里佳子、石塚俊。

设计师被解雇了,老板威胁要“阻止”他?

58万人已关注【MICU设计】微信公众号

现在的设计师简直太难了,

容易熬秃头发不说

还容易被老板封杀?

事情还是源自前几天在设计圈疯传的

一个老板朋友圈截图

竟公然公布员工的个人信息

扬言要封杀这位员工

让他别想在深圳找到工作

看来这老板“脾气”还真不小,

深圳那么大,你是多有能耐的老板,

说封杀就封杀设计师?

结果没成想一看这么牛B的老板

竟然公司连个法务团队都没有

结果在知乎那么一翻

竟然一同出现了

另一个自命不凡的公司领导

因为设计师无法配合完成20个产品上架

结果老板在群里气焰高涨还要重罚设计师

而设计师也忍不了

这种非自己负责范围内的

工作安排进行回怼老板

没成想老板根部理会设计师的苦衷

感到觉得设计师就是机器

能够完成20个产品……

更是一气之下要让设计师走人

设计师刚提到结算工资时

反倒不让说话直接给踢出群聊

这哪是老板简直皇帝附体

而这两件事也被闹得比较大

其实是源自开篇出现扬言要封杀的李老板

他在自己个人社交账号上进行了详细辩解

还将事件分为2点来进行说明

第一点设计师陈某发布的聊天内容

与他本人及公司的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点

他称设计师陈某申请仲裁未果后,

又通过恶意拼接来泄愤

裁判文书详情

但仔细那么一看

这个裁定结果只是说本案

不在闵行区内移送只其他法院处理

而作为当事人的设计师陈某

也在网络上进行了回应

附带这位设计师与老板

聊签合同的聊天截图

看来这看事情也是要看两面的证据

由于平台限制大家可以

去知乎看看两个公司的原帖

公司名字也在大家赶快避避雷吧…

最后一起来说说

你们怎么看这件事呢?

58万人已关注【MICU设计】微信公众号

设计思维移情的第一步

编辑导语: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问题解决方法,其关注的核心是人,一切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这里所谓的人,通常是指解决方案的服务对象,或产品的使用者。许多时候,设计师是在为他人解决问题,但我们可能无法理解医生、护士,无法理解教师、律师,无法理解清洁工、警卫等各行各业的人的行为和想法。于是,为了理解他们做一件事情的真实情况,我们需要转换自己的视角。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尝试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又为什么这样想?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要我们转换角度,去理解人的这个过程便是设计思维的第一个阶段——共情。

一、概念

Empathize,国内习惯翻译为共情,台湾翻译为同理。共情,是指接纳、认同对方的情绪,并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要真正的理解共情,先要从情绪说起。

“情绪,是推测得来的针对某个刺激的复杂反应序列,它(包括)认知评价、主观改变、自主神经唤起和神经兴奋、行为冲动,以及为了对启动这一复杂序列的刺激施加影响而设计的行为。”

简单来说,情绪具有功能性,每一种情绪都是针对某个刺激的一些反应,且有四层含义,认知评估、感受、生理变化和行为。

通常,基于某种刺激产生的情绪,都隐藏着满足与未被满足的需求,如下图所示。

可见,共情要基于他人在当下情景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去感知他人的情绪感受,并理解其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认知或想法,受文化影响),从而了解他人的真正需求。

通常来说,行为和生理反应是易捕捉的,感受和想法可基于观察和访谈来获取,而人的需求,需要深度的理解和分析,表层的需求容易获取,但底层需求的洞察则要有很强的共情能力。

共情,不同于同情。同情,以聆听者为主角,共情(同理),以对方为主角。

共情,也不同于推理。推理,常是主观的,将自己的感觉加诸在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与我有相同的感受;而共情,则是让他人拥有自己的感受。

共情,在心理咨询/治疗以及人际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设计过程中,共情处于设计思维的第一个阶段,我们需要时刻谨记以用户为中心(后文使用“用户”一词,均代表使用者或服务对象)。了解他们的行为、想法、情绪感受,了解哪些事情是他们所真正在乎的,了解他们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在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时,才能更贴近他们的真实需求。

二、如何共情?

在共情过程中,设计师常用的方法有:访谈法,观察法(实境调查法),角色扮演(沉浸法),问卷调研,6WH问题法等。其中,访谈法和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且常结合使用。

观察法,这里也称实境调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观察过程中,设计师常常需要站在对方的视角,去观察、去感知。尝试走用户走过的路,做他做过的事儿,看他所看到的东西,尽可能忘记自己的认知,自己的经验。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注意到的内容就会不一样。

1. 观察,不仅是看,更是有意识地去思考

此外,当我们观察到使用者遇到的问题时,需要思考这是一个共性问题,还是一个个性问题?为了去更客观地去验证,设计师需要再多观察几个对象,通常3~5个左右的用户就能够反映出大多数问题,并出现重叠的反馈。

在实际使用观察法的过程中,由于人的感观有局限,我们常常需要借助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笔、录像机。这些原始的记录和材料,为进一步分析用户,洞察其核心诉求,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2. 访谈法,包括单人访谈和多人访谈

单人访谈,也称一对一访谈,是指用提问的交流方式,来了解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体验的过程。访谈的内容依据访谈目标而定,总体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体验过程、感受、想法、个人经历等等。

多人访谈,也称焦点小组访谈(一般6~8人的同类用户),是一对多交流,通常有一个固定的主题,用结构化的方式研究使用者或服务对象的感觉、态度等。

无论是一对一,还是焦点小组形式,在访谈过程中,都要先做好彼此的心理建设,去除主要的负面情绪和不利的环境影响因素,尽量为访谈对象提供安全、轻松的氛围与环境,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用户做一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了解用户的情绪感受,什么让他快乐,什么让他忧伤,又是什么让他愤怒……了解用户的动机、认知、信仰和价值观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矛盾的存在,可能帮助用户看到了他不曾注意的行为、方式、方法,将这些都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步分析的素材。

访谈前的准备:

  1. 明确访谈的目标(目标人群、想要调查的问题)
  2. 拟定访谈大纲,包括访谈的内容及内容排序,这将是一次设计自然的对话
  3. 招募用户,安排访谈日常
  4. 访谈(注意过程内容记录)
  5. 回顾并整理分析资料

访谈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倾听。

访谈者要当积极的聆听者。

倾听,更多聚焦于用户说话的用词和微妙之处,不仅仅要听对方说什么,也要注意观察被访谈对象的非言语行为,包括其面部表情,肢体运动,空间距离等,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要用第三只耳朵去听。所以,倾听过程,往往伴随着观察(特定情景的观察)。

三、提升共情力

在设计思维的共情阶段,常用的方法和工具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用户,和用户建立关系,但仅仅掌握了工具和方法,却不见得能触及人心,因为人的思维善于欺骗,不只是他人,更是我们自己。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客观去理解他人,洞察用户的需求这并不容易。

首先,我们先要学会自我觉察,觉察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行为模式,自己的需求,从而培养共情能力。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正念练习,以此提升觉察能力。

正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正念练习有三个要点:专注当下,觉察,接纳。

专注当下。人的大脑就像一台永动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你走路的时候,可能在想得快点,约会别迟到了;你吃饭的时候,可能在想刚刚结束的会议主要问题是什么;刷牙的时候可能在想,时间还早,一会儿吃个早饭再走……

看吧!你不是在想过去,就是想未来,都没有好好关注当下,刷牙的时候就只是刷牙,感受满嘴泡沫,感受牙膏的清新;吃饭的时候就只是吃饭,体会饭菜入口的味道,由饥饿到饱腹的过程;走路的时候就认真走路,觉察自己的呼吸,身边的一草一木…..试着把你的注意力放到当下,关注你正在做的事情。

觉察,就像是透过镜子看自己,带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完全敞开地去面对当下的一切体验,像婴儿一样,没有什么事是枯燥的,充满好奇心地去观察和体验,觉察当下的呼吸,觉察当下的情绪,觉察当下的想法… …

接纳,常常在觉察之后。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行为模式时,能够不加评判地,全然地接受它。无所谓好坏,无所谓对错,都应该受到欢迎,辨识并毫无差别地对待他们,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自己。

正念练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情景开始。

  • 早上醒来时,轻轻地微笑…
  • 闲暇时,轻轻地微笑…
  • 平躺,全身放松…
  • 深呼吸…
  • 用脚步测量呼吸…
  • 数呼吸…
  • ……

更多信息请查阅《正念的奇迹》“32个正念练习”

我们可以透过不断地练习,来提升自我觉察能力,从而提升共情的能力。

四、尾声

在设计思维的共情阶段,共情是一个工具,也是一个过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此过程中,设计师要有空杯心态,摒除偏见,带着好奇心,去理解用户的行为和想法,为解决他们的问题提供有效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来源:

  • 《设计思维手册:斯坦福创新方法论》
  • 《助人技术》
  • 《共情的力量》
  • 《情绪心理学》
  • 《设计调研》
  • 《正念的奇迹》
  • 郑日昌《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台大设计思考入门”
  • “interaction design.org”

作者:momous,微信公号:PKM懒学舍

本文由 @momous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值得Behance学习的8位日本设计师

转自公众号:字体设计

日本来被誉为设计大国,一度引领亚洲的设计潮流,也诞生了诸如原研哉、深泽直人、仲条正义等一众优秀的设计师。

设计师如何快速成长?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给自己找一个崇拜的设计师,学习并借鉴他的设计手法。那么在Behance上,有哪些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值得关注与学习?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Behance上8位极具创意的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大家还可前往他们的主页详细了解其作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

01

tegusu Inc.

导演、设计师

Graphic Design,Art Direction,Branding

behance.net/tegusu

tegusu是一家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中区的设计工作室,由设计师藤田雅臣(Masaomi Fujita)成立于2012年,提供品牌建设、LOGO、书籍、包装、网站、展览活动等服务。

部分作品:

tegusu的愿景就是希望成为像「tegusu」一样的线,通过设计将客户的想法、创造者的技术、有价值的信息和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02

Shun Sasaki

设计师

Graphic Design,Art Direction,Typography

behance.net/sasakishun

Shun Sasaki 是一位来自东京的设计师,擅于创作极具风格和令人惊叹的图形和字体设计:丰富的色彩组合,变化莫测的图形变化,加上极具个性的字体设计,无不体现出他独特的个人品味和审美情趣。

部分作品:

佐佐木俊的设计给人一种迷幻的感觉,却又让人感到非常干净利落,包括各种风格字体和对比鲜明的颜色都被他融入到设计中,可以说是日本国内最受欢迎的新锐设计师。

03

Mayuko Kanazawa

设计师

Graphic Design,Art Directio,Editorial Design

behance.net/mayukokanazawa

Mayuko Kanazawa 是一名驻东京的平面设计师。2013年毕业于Tama Art University,于2017年开始从事自由职业。

她最让人周知的作品是,在2011年,仅20岁的 Mayuko Kanazawa 创造出了或许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怪异的字型设计:腿毛字型!这些看起来相当细腻的作品并不是用电脑处理的,而腿毛字型的灵感则是来自于一位体毛浓密并且时常抱怨脚痛的朋友。Mayuko Kanazawa藉由操弄、弯曲来将这些腿毛设计成大、小写的商用英文字母。

部分作品:

金泽裕子( Mayuko Kanazawa),目前仍活跃在设计领域,包括品牌品牌重塑、产品包装、广告、图形和编辑。

04

MILTZ .

字体设计师

Typography,Graphic Design,Calligraphy

behance.net/miltz

MILTZ . 擅长图形、字体设计以及排版设计。他也是一位髭文字大神。髭文字,或称须文字。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其中主要的广告字体之一。因笔画带有须状笔法而得名。MILTZ 受到书法和涂鸦艺术的启发,将其作为一生的工作,试图将独特的日本传统文化与涂鸦艺术相结合,以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部分作品:

MILTZ 的字体设计无处不透漏着一种先锋中带点稳重的气质,擅长运用新老文化结合创造,将世界视野融入日本传统中的设计。

05

Ayaka Shimizu

设计师

Art Direction,Graphic Design,Illustration

behance.net/ayaka-shimizu

清水彩香(Ayaka Shimizu),是一名品牌设计师,1988年生于神奈川县,2012年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系。毕业后就职于水野学good design company,2017年成立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她的作品入选 JAGDA、ADC 并于 TOPAWARDS ASIA 担任评审,俨然一颗正冉冉升起的日本设计界新星。

部分作品:

清水彩香的作品,以简化为重点并精简了调色板,其中仅包含一种色调或字体,甚至图形部分以字体来进行创意设计,追求极简设计的细节和空间美学传达出独特的视觉感受。

06

Keiji Yano

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

Graphic Design,Art Direction,Typography

behance.net/iyanokeijiebd6

矢野惠司,毕业于京都造形艺术大学情报设计学科,后就职于village,2019年独立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目前从事以平面设计为核心的包装、网页、摄影指导、CI、书籍装帧、产品开发、标识策划、品牌等工作。她的作品多次获得了日本TDC奖项。

部分作品:

07

NOSIGNER

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

Art Direction,Graphic Design,Product Design

behance.net/nosigner

Nosigner 的创始人是一个日本80后,太刀川英辅(Eisuke Tachikawa)。2006年,太刀川英辅还在攻读建筑硕士学位时就创立了这个公司,致力于为社会革新而设计,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把设计还给设计本身的设计公司。

部分作品:

08

Mortise Design llc.

平面及品牌设计

Graphic Design,Branding,Art Direction

behance.net/mortisedesign

Mortise 是指切割成零件的凹槽,其设计用于在另一零件上接收相应的突出部分(榫头),以便将零件连接或锁定在一起。由藤原秀法和李政达创立,他们的设计目标也是将企业与社会无缝连接,以展现每个品牌的个性和价值观。基于东京和香港的Mortise设计,主营品牌、包装设计、平面设计和插画。

部分作品:

作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展示社区,优秀的设计师每天都会抽时间到Behance上学习,作汲取灵感之用。


汇总

behance.net/tegusu

behance.net/sasakishun

behance.net/mayukokanazawa

behance.net/miltz

behance.net/ayaka-shimizu

behance.net/iyanokeijiebd6

behance.net/nosigner

behance.net/mortisedesign

希望今天的这一份名单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觉得Behance上还有其他不错的设计师,也欢迎留言。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字体设计,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所有者所有,本文仅供分享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今天,我们和设计师曹雪聊了聊

要问近期谁的人气最高?莫过于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了,现如今依然一“墩”难求!

“冰墩墩”到底有何魔力,能让国人如此痴迷?其火爆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趣事?

带着这些问题,今日头条内容运营总监孙毅对话北京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与这位被网友亲切称为“墩爸”的设计大师交谈,竟有了更多感动与惊喜。

以下为对谈精选:

孙毅:对于网友给您“墩墩之父”的称呼,您怎么看?

曹 雪:我理解为网友们对冰墩墩的喜爱!自始至终,这个“墩”都是团队来创作和完成的,它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我只不过是这个团队的一个总指挥,一个负责人而已。

孙毅:能否介绍下“冰墩墩”的设计团队?

曹 雪:我们的团队最小年龄的有95后,最大年龄的是我,去年年底刚刚过了60岁的生日。但是,设计只有未来时,没有过去时。我不允许年轻人的想法比我还老。我们团队设计“冰墩墩”时,不断的做减法、做除法,最终呈现出了一只干干净净、纯洁的熊猫形象。没有太多的国潮元素,一样可以讲好中国故事。

孙毅:接下来会开发类似“冰墩墩”这样的IP内容吗?

曹 雪:我从不设想未来,未来太过抽象。正如设计“冰墩墩”时,我跟团队交流的三句话。“没见过冰雪的孩子,反倒会对于冰雪和冰雪运动有着超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为设计设置标签;“希望在各自的手中”“任何人都要善于用自己的实力去颠覆别人的成见”

孙毅:谈谈中国的设计、动漫产业。

曹 雪:“冰墩墩”被日本团队拿回去研究称:“冰墩墩是720度无死角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认可,是因为我们在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去精心打磨,以视觉艺术的力量化作国际与语言。所以,把握细节是产业提升的方向。我们可以尝试先去做产业动漫化,而不是动漫产业化。体育的产业用动漫的形式,这不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吗?把它作为一个表达方式,那我们能不能盘活我们各个产业呢?

孙毅:您如何定位自己设计师&艺术家的身份?还是两者兼顾?

曹 雪:我习惯进行“人格分配”,或者说角色转换。做设计工作,会迅速回到了学会换位思考的状态。当然,我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创作状态,很多同行看到我以前的绘画作品,会认为是年轻画家所画。作为60后年代的人,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赌这口气,继续去和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设计界去较个真。我对着学生说,不允许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想法比我还老。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年轻不代表着后浪。

想要了解关于“冰墩墩”最真实、有趣的故事,在今日头条搜索“曹雪”,找到你要的答案。

设计师如何分三步完成需求分析?

编辑导语:在产品设计中,交互设计师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做好需求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用户期待的真正满足。那么,设计师应该如何做好需求分析?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即需求理解、设计分析与需求完善。本文作者便做了详细阐述,一起来看。

之前我在《交互设计师的工作流程》中有讲过交互设计师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如下图:

图1 交互设计师在项目流程中的工作

第一步就是需求分析,带入用户视角,确认并提升需求的合理性,这是交互设计的起点,好的交互设计师至少是半个产品经理,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需求分析的基本方法。

那作为设计师,我们到底该怎么去做需求分析呢?我将其分成了3个阶段,分别是:需求理解,设计分析和需求完善,本文将用一个实战案例,带你学习整个需求分析过程。

图2 需求分析的三个阶段

一、需求理解

在需求理解阶段,最重要的是做充分的信息输入和确认,避免猜测和自以为是,沟通时态度要谦卑,挖掘要彻底。设计师进行需求理解从主动询问需求背景和业务目标开始,而不是做一个听话的工具人。

设想一下,作为设计师,当你收到业务方这样一句话需求时,你会怎么做?

图3 一句话需求案例

严格来讲,这根本不是一个需求,而是一个解决方案。那到底什么是需求呢?古有告子曰“食色,性也”。今有马斯洛归纳总结: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图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归结来讲,需求其实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人们产生了“减少甚至消除这个差距”的愿望。所有的需求,到最后都可以归结到上面几个维度,给大家举个经典的案例方便大家理解。

图5 需求理解的案例

  • 小明:“我需要买一个电钻。”
  • 大毛:“为什么?”
  • 小明:“我想在墙上打个洞”
  • 大毛:“为什么?”
  • 小明:“我想挂一幅画在墙上”
  • 大毛:“为什么?”
  • 小明:“因为这面墙太单调了,不喜欢。”
  • 大毛:“为什么?”
  • 小明:“太单调了不温馨,没有家的感觉。”

……

这个电钻反映的是小明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它通过在墙上挂一幅画来实现,而电钻只是实现这个需求的一个工具(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满足用户的本质需求?)。

再回到我们一开始的案例,对于PM想要“强化桌面搜索挂件的UI样式”这个“需求”,你会怎么做?你可以直接交给他下面的设计方案(相当于卖给他一个电钻)。

图6 一句话需求的交付方案

光从设计效果来看,设计师交付的方案,确实强化了桌面搜索挂件的UI样式,但这满足了PM的本质需求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是我们曾经一个真实的案例,设计的结果是,新用户桌面搜索挂件的删除率暴增7倍,PM连忙要求回退版本。

那以这个需求为例,设计师该如何去理解需求呢?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5why分析法

图7 5Why分析法

5Why分析法是由丰田公司的丰田佐吉提出,指的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设计师接到需求后,也建议连续追问多个为什么,直到找到最根本原因。5Why分析法可以让我们从现象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因。

这里的5是虚指,如果你在对话中能一直用为什么追问而且对话不觉得奇怪的话,就建议一直问。

图8 5Why法追问根本原因

但如果问了几次不适合再问为什么(有些语境下,一直这么问会让人感觉咄咄逼人甚至是找茬,反而会影响情绪和关系,阻碍信息交流),就可以换用5W1H分析法开始询问用户场景:

图9 5W1H场景公式提问

什么类型的用户(Who)在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因为觉察到什么事物(What)而产生什么需求(What needs),并希望通过什么行为(How to act)来满足这种需求。我们接着看这个案例:

图10 5W1H按需提问

我的建议是一旦对方的回答偏主观感受/猜测(我觉得……),没有事实依据时,我们就可以换疑问词继续追问客观问题,以获取更多的背景信息。

借用5W1H分析法,我们可以还原用户的使用场景:一个62岁的大叔,在桌面浏览时,看到了挂件中的热词,他想要看清看全,于是戴上了眼镜……

需求理解核心就是借用5why分析法和5W1H分析法,追问项目背景、业务目标,拆解用户使用场景,如果下面这些问题都问清楚了,才能算是充分理解了这个需求。

图11 需求理解的流程图

二、设计分析

参照《专业交互设计文档》中的要求,设计分析包括:数据分析、用研支撑和竞品分析,以及通过这些分析推导出的设计目标、策略和衡量指标。

图12交互设计文档的内容大纲

我们还是以前面的案例为例,看看设计师该怎么进行设计分析?因为这个需求来自于用户反馈,我们就先回顾了用户调研报告的内容和录音。

1. 用研支撑

这是用户调研报告中呈现的用户之声:

图13 用研报告呈现的用户之声

在用户深访中,2位中老年用户均反馈字号太小,看不清。

  • User1:62岁,热词滚动快,有时候得一直按着(挂件按着会放大并停止自动轮换)才能看清并看完热词(用研之前我们都不知道这种解决方式,也真是为难用户了)。
  • User2:58岁,速度承受得了,就是字体太小了。

从用户反馈来看,不仅字号对中老年用户是个问题,而且滚动速度对中老年用户也不太友好。

2.竞品分析

设计师对行业内外23个竞品的桌面挂件热词字号进行了分析:

图14 字号竞品分析及总结

发现,热词的字号分布区间为13sp~16sp。其中45.8%的竞品使用14sp,16.7%的竞品使用15sp,20.8%的竞品使用16sp。仅有8.3%的产品使用13sp,而我们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字号确实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3. 数据分析

我们查阅了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中老年人的年龄占比及趋势,再对照我们后台老年用户的存量数据及变化趋势发现:

图15 中老年用户存量及趋势

变化:

  1. 根据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18.7%,且还在逐年增大。
  2. 在我们vivo存量用户中,中老年用户也占据较大的比例(数据保密),且增长趋势与国家大盘相似。

因为中老年用户的存量较大,且处于增长趋势,所以需要满足其基本可用性需求(属于卡诺模型中的基本型需求,必须被满足)。

由此我们得出了我们的设计目标、策略、及衡量指标:

图16 设计目标、策略及衡量指标

三、需求完善

当设计分析完成后,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信息,重新完善我们的需求背景和业务目标如下:

图17 完善后的需求背景和目标

对比一开始的一句话需求,经过设计分析之后的需求是不是清晰了很多,而且设计师可以施展的空间也大了很多,更加有利于最终业务目标的达成。

图18 需求分析的产物

小结一下,经过需求分析的三个阶段,交互设计师要产出正确的项目背景和设计分析,并给出明确的设计排期。

#专栏作家#

悦有所思,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10年体验设计经验,崇尚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迭代理论,热衷于学习、解构、建构、传播交互设计、服务设计、行为设计等设计相关领域知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国产品牌背后的“六位设计师”:红旗品牌最大,奇瑞最具争议?

“前宾利设计师加盟吉利”,这一则消息近日在车圈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据悉,该设计师——史蒂芬·西拉夫(Stefan Sielaff)曾先后担任奥迪和宾利的设计总监。

实际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意识到设计对于品牌影响的重要性,聘请国际大牌设计师已然不是啥新鲜事。下面疆哥就带大家来了解下,主流国产品牌背后的知名设计师,以及他们的相关作品。

1、原吉利设计总监

前沃尔沃设计总监:彼得·霍布里

随着史蒂芬•西拉夫的到来,吉利原来的设计掌舵人——彼得·霍布里也将让位,并移任至路斯特旗下。这位设计师来头也不小,不仅在沃尔沃担任过11年的设计总监,还负责过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林肯等品牌的设计。

2011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他便成为吉利全球总设计师。而说起成名作,当属2015年推出的吉利博瑞,当时还被誉为“最美国产车”。至此,“水波涟漪”式的家族设计才开始普及。

不过现在来看,水波涟漪已经要成为过去了,现款博瑞、星瑞、全新帝豪等车型,都已经统一换上了直瀑式格栅,鉴于彼得·霍布里的背景,这似乎有点沃尔沃。

值得一提的是,领克的设计也是由他的团队主导的,这种设计被称为“都市对立美学”,虽然前期颇具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就逐渐接受了。不过此前发布的领克09,似乎又“跳脱”到另外一种新的风格。

2、长安乘用车设计总监

前马自达首席设计师:山田敦彦

来自日本的山田敦彦,曾担任过马自达首席设计师,其主导的概念车,对如今马自达主打的“魂动”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2018年5月其正式加入长安,并成为长安乘用车设计总监。

2019年推出的“爆款”CS75 PLUS,便是他参与设计的首部代表作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时CS75 PLUS的造型设计已经成型了,山田敦彦只是参与后期的优化。

实际上,在山田敦彦加盟前,长安那套“蝶翼式”的家族设计语言就有了。最先是从2017年推出的睿骋CC开始的,随后逐渐革新并普及到逸动、CS75、CS35等系列车型上。

发展到最新的长安UNI系列,这套设计又得到了全新的进化,“无边界”的格栅设计甚至让不少人直呼惊艳。刚上市不久的第二代长安CS55 PLUS,如今也换上了这种设计风格。

3、长城哈弗设计中心造型副总裁

前路虎设计总监:菲尔·西蒙斯

在前宝马首席设计师——皮埃尔·勒克莱克离职后(2014-2017年),2018年长城又重金聘请了前路虎设计总监——菲尔·西蒙斯,目前任职长城汽车专项副总裁兼哈弗品牌设计副总裁。

据悉,第三代哈弗H6、哈弗大狗、坦克300等热门产品,都是他的团队参与设计的代表作品。而从市场反馈来看,效果还是十分不错的。

值得一提的是,长城旗下还有一位来自前保时捷的设计师——艾蒙·德尔塔,像欧拉好猫、闪电猫都是出自他的团队。不过由于造型和老东家的产品颇为神似,为此也引起不少的争议。

4、红旗的全球设计总监

前劳斯莱斯设计总监——贾尔斯·泰勒

作为原劳斯莱斯设计总监,贾尔斯·泰勒曾主导过包括魅影、曜影、以及首款SUV库里南的设计,论名气和声望都是顶级的,而2018年他却决定加盟一汽红旗,为此还引起了不小的热议。

需要提及的是,被广大网友称为“中国版的劳斯莱斯”的红旗H9,其实和贾尔斯·泰勒并无太大关系。公开资料显示,H9主要由中国设计师丁杨峰及其设计团队操刀,从2017年就开始了初步的设计与评审

而在2021年上海车展上亮相的红旗L-Concept概念车,则被外界视为贾尔斯·泰勒加入红旗的第一个作品。新车定位为大型轿车,气场十分强大。

至于量产车方面,可以确定的是,今年6月份上市的红旗E-QM5(主要面向公共出行领域),贾尔斯•泰勒是有参与设计的,不过从反馈来看,这种全新的风格似乎并不讨喜。

4、比亚迪设计总监

前奥迪设计总监——沃尔夫冈·约瑟夫·艾格

众所周知,造型设计曾经是比亚迪相当薄弱的一环,而转机发生在2016年底,此时艾格(简称)头顶着奥迪前设计总监的光环加入了比亚迪,最终打造出了备受欢迎的“Dragon Face”家族式设计语言。

从2018年的宋MAX开始,再到后来秦、唐、宋、元系列,如今龙颜设计已经成为了比亚迪的招牌之一。而且根据动力形式的不同,龙颜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比亚迪还推出了X DREAM概念车,此前还申报了一款“F5”轿车,这两款车展现了全新的风格,或许预示着龙颜的进一步进化。

6、奇瑞设计总监

前上汽通用五菱设计总监——史蒂夫·艾姆

每当提起中国汽车设计,奇瑞总是那个被攻击和调侃最多的,所以疆哥也把它放在了最后来说。目前奇瑞的设计总监是——史蒂夫·艾姆,韩裔美国人,曾在美国通用汽车担任过助理首席设计师,随后任职上汽通用五菱设计总监,并负责宝骏品牌的设计。

2017年他开始接手奇瑞的设计工作,虽然履历和名气并不怎么高,但他却相当有信心,还曾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我在奇瑞的任务是帮助奇瑞将其设计水平提升到国际高度”。曾经瑞虎8上的“虎踞式”前脸,就是他的团队代表作品。

而他最新主导设计的车型是星途凌云,并声称拥有超过一千多种的原创设计,在某些方面更是超越世界最高水平。

这里也顺便提下另外两位和奇瑞设计密切相关的设计师,一位是詹姆斯·霍普,拥有戴姆勒克莱斯勒和通用的设计背景,2012年加入奇瑞后主导过第一代瑞虎7和老款艾瑞泽5的设计。不过2017年就被调任至其它岗位。

还有一位叫凯文·莱斯,有过马自达和宝马的设计经验,于2018年加入奇瑞,星途品牌早期车型的设计就是他操刀的,还有全新一代瑞虎7那套“日曜星河”也是他的杰作。不过去年2月,他也离开了奇瑞。

写在最后

需要强调的是,汽车设计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个团队的心血,上面说到的设计师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实际上背后还有我们不为人知的团队。

此外,除了以上品牌,其它自主品牌或多或少,也有聘请了来自国际的知名设计师。至于谁家的设计最符合国人审美,就留给大家自行评判吧。也欢迎关注“车域无疆”,在下方评论区分享你对国产车造型设计的看法。

这位设计师的屏幕是一部血泪的历史

58万人已关注【MICU设计】微信公众号

但凡做过设计师的伙伴

应该都经历过自信满满交稿

感觉会一稿过的时候,

却被甲方爸爸无情地

改稿鞭打的时候吧!

看到上面的文件夹就知道

改稿期间设计师的艰辛血泪史

众所皆知每一位设计师背后,

都站着一群指点江山的人

最近一位设计师将自己工作中的

真实写照分享到网上

结果引起了大批设计师的共鸣

好家伙,这不了解情况的还以为

设计师的电脑屏幕

被啄木鸟袭击了呢?

看过图片设计师们

瞬间想起了那些历历在目

令人血压升高的改稿意见

更有设计师为楼主

推荐起了擦屏幕神器

看来都是过来人呀~

还有网友终于找到了

苹果推出眼镜布的原因

更有建议设计师们弄个提示语

或是加一套电网、防弹玻璃等

别说这小牌牌

内部真适合推广一下

评论区还有多位设计师的

同款屏幕更为惨烈

擦干净的电脑心情都不一样了

就连笔记本也不放过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电脑

看着简直太揪心了

本以为只有设计师会有这遭遇

没成想看个PPT也是场面更加惨烈

真想问问上天

到底设计师做错了什么

要经历这么多磨难

难不成老了我们可以就修炼成仙??

最后来说说,

你们的屏幕有过这种遭遇吗?

58万人已关注【MICU设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