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在看了数百种家居设计之后,我发现了未来十年的装饰趋势

家居设计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幸福感来源之一,人人都希望可以住上现代化设计的家居设计。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才可以作为流行的设计,一直被人们喜爱呢?做过这么多的家居设计,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卫生间干湿分离

卫生间干湿分离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将卫生间的干区与湿区进行划分,互相工作,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既能提高全家人生活的效率,又可以使得整个卫生间保持相对干燥,避免细菌的滋生。

当然,卫生间干湿分离的标准是多样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干湿分离设计。

例如面积大的卫生间可以选择三分离、四分离,而面积小的卫生间也可以选择二分离。

去客厅化

去客厅化的设计已经成为年轻一代家居设计的新趋势,传统的电视的设计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看电视了。

取而代之的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客厅里放置书橱以及一些古董收藏等。

客厅化的设计可以节省出大量的空闲面积,将利用率真正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一些年轻人喜欢在客厅放置一些书柜,书橱里摆满书,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爱好读书的习惯,会有一种书香的家庭氛围感。

不做开放式厨房

现在很多家庭为了追求时尚感,纷纷打造开放式厨房,这样的厨房虽然视线上看起来比较开阔明朗,但是实用性有欠缺。

因为中国的家庭做饭时一般油烟比较大,而开放式的厨房的油烟容易扩散,油烟扩散到客厅中不容易清洁,而油烟机很难保证把全部的油烟都消灭完。

不做开放式的厨房,意味着可以做半开放式的厨房,大部分家庭一日三餐都需要进行炒菜,重油的口味下。

油烟机的作用虽然能够清洁大部分油烟,但是很难清除全部的油烟,在日复一日的作用下,半开放式的厨房也能够有效的抵抗大多数残留下来的油污。

整体简约化

复杂的家居设计固然能够增强整体的层次感,但是,简约化的家居设计,往往更能使人放松,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未来十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相对来说比较简约化的设计,追求生活的温馨感。

潮流的家居设计永远是从实用性出发的,所以我认为,未来十年流行的家居设计一定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做到最高程度的性价比。

而不是仅仅从传统的角度出发,有所创新,更应该有所保留,有所取舍,有舍才有得。

介绍了以上有关于未来十年流行的家居设计,大家喜欢这样的设计吗?大家还认为哪些设计是可以被流行下去的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评论。(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删)

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师应该如何重新定位并发挥价值?

编辑导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对话式交互为核心,将语言、语音、图像等技术结合的智能交互应用日益广泛。我们已置身于万物智能化社会演进中,如今,几乎所有应用程序都使用了AI。置身AI时代,设计师应如何重新定位和发挥价值?一起来文中看看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我们已置身于万物智能化社会演进中

人机交互的关系也在悄然变化

为了让大家更多理解这个年轻的话题

IXDC邀请了徐濛先生来大会与大家分享

面对AI时代的新型人机体验设计

01 用设计让人们享受科技的美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对话式交互为核心,将语言、语音、图像等技术结合的智能交互应用日益广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跨越语言、语音、图像等模态的智能人机交互,正重新定义着我们所理解的现实生活,我们已置身于万物智能化社会演进中,如今,几乎所有应用程序都使用了AI。

在过去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共同经历了:智能手机替代诺基亚、微信替代短信息、电子地图替代纸质地图、机器翻译替代人工翻译、智能诊断代替排队问诊…我们一次次为新产品而欣喜,又一次次从适应到习以为常。

技术的发展,正在革命性的改变人与机器交互的方式,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各式各样的产品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已知规律和惯有思维不断地被打破。这是科技的力量,也是产品体验设计的力量。

获得国际奖项

作为百度AI落地的重要场景产品,百度地图打造出各种AI技术结合“出行”与“信息”服务领域的创新体验,结合用户画像,提供更丰富、更精准的出行建议与内容,力求把数据转化为对日常出行有真切帮助的落地形态,让出行更美好。探索设计也得到了行业内的高度认可,荣获日本”G-MARK” Good Design Award 2020和中国”红星原创奖 2020″。

AI终端体验-帮助用户思考而非减少

2020年突发疫情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利用AI技术提供疫情相关服务设计,也是百度地图的历史使命。

在面向中国的疫情抗击过程中,百度地图结合疫情状况大数据,为政府与个人提供了基于地理位置的迁徙地图、人口流动分布热力图、疫情小区查询、生活便民地图、复工地图等一系列出行服务体验的解决方案。累计提供超22.4亿次使用。

02 疫情当前,AI设计如何传达温暖与关怀

医疗的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但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医疗问题更为严峻,诸如老龄化问题加剧、医疗资源有限、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等。百度灵医智惠应用AI大数据能力,通过提供顺畅、友好的多端服务体验设计,连接院内院外场景,为医生和病患提供更加贴心的智能服务体验。

AI技术可感知-新的组织方式

院内可通过AI学习构建适合临床辅助诊断的体验流程,覆盖筛查、诊断、治疗等多环节,深度插入基层医院、医生,诊疗流程,根据医生工作状态时的核心诉求以及具体使用场景的实地考察,有效解决基层医生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的易误诊、漏诊的痛点,从根本上帮助基层医生提升诊疗水平&效率;

院外则基于AI数据分析及语音能力,定义全新多感官智能互动体验系统,分别从听觉/视觉/触控/距离/环境/等多层认知层面降低用户负荷,通过搭载智能硬件,为患者提供主动式的健康管理服务:智能诊断,在线数据分析,智能提醒服务,定期家庭医生连线复诊等功能,为病患提供更加智能且便捷的互动体验。

百度灵医智惠-登上北京日报专版

针对突发性疫情,快速建立智能交互体验解决方案,通过为中国公民免费开放“智能问诊系统”,有效缓解在线咨询平台的人力不足的压力,同时通过疫情状况统计的公布,能够让大众随时关注疫情走向,提升自我防范意识;患者也可以在家通过自我隔离得到更加专业的问答与智能化的诊断(包含常见问题解答、标准化预问诊路径、在线医生咨询辅助)有效减少人群交叉感染的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2020年百度翻译还推出多项防疫服务,在及时准确地向全球范围内共享疫情信息中发挥着作用。在网页端上线“生物医药”引擎,全网免费在线使用,为抗疫工作者翻译提速。针对疫情严峻地区进行多语种专业词汇翻译优化;通过多端向用户传播防疫译制视频,高效传递防疫经验。相信在未来,它将会在更多样的场景中与用户互动。

03 让机器拥有更有情感、更人格化的设计

人工智能是一个类生命的系统,可以从大量人类知识中汲取,系统规模化学习,有目的地推理,并与人类自然互动。让用户感受到系统的“真实”和“活力”,设计师需要对人们行为、生活场景和智能技术的有更深度理解。创建真正符合人们认知的体验,以确保AI驱动的产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们所关心的其实一直都是人与机器、人与人、人与环境沟通的体验感受。这个过程,也在因技术的进步,而产生新的体验与设计对象。

给技术产品赋予人类的性格特征似乎已经成为趋势,被赋予的不同”人格”的机器所引发的话题也不尽相同。比如仿真机器人带来的恐慌,和大白的爆红。但事实是:即使有了深度学习的加持,现阶段的机器还远没有到达真正”智能体”的标准。既然如此,引发恐慌的究竟机器人的技术,还是它过强”人格”所触犯到的人类的存在感边界?

AI终端体验-共同进步,共建事物与个体的意义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从心理学的角度,由于在外形设计的层面,若机器依旧停留在工具的外形纬度,人类下意识本能的判断也就将其归为了工具的类别;从发明的角度,被人类发明的机器/工具,除了本身具备特定的功能之外,还取决于被如何使用或如何定义。简单来说,同样一把剪刀,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凶器。计算机或是智能机器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将机器”人格”化的方向,不是赋予机器所谓独立的”人格”;而是让机器拥有更有情感、更人格化的设计,让人类和机器能够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交流甚至共鸣,能够更好的相互适应。

徐濛老师之前在IXDC国际体验设计大会深圳站中,曾以“面向未来的地图体验设计”这一题目演讲分享。将在IXDC2021大会分享百度在人机交互之间的用户体验案例经验与思考,探索如何将技术进行应用,从而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改善人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是一个类生命的系统,可以从大量人类知识中汲取,系统规模化学习,有目的地推理,并与人类自然互动。因此智能机器与人类之间的交互需要一种全新形式的用户体验设计,一种为人工智能量身定制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个触点的设计,而是完整系统的设计流程。首先AI决策和交互的抽象化,要聚焦用户的理解和期望,这是建立信任的基础;而互动中,交互模型需具备随时调用任意层级的能力,在任意节点和用户心智去匹配,给用户及时的信息行动反馈。让用户感受到系统的“真实”和“活力”。设计师需要对人们行为、生活场景和智能技术的有更深度理解。

做为技术中台产品用户体验团队,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技术进行应用,从而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改善人们的生活。比如在地图的体验设计中,语音对话/A建模技术进一步放大出行导航用户的感知能力,帮助用户在复杂环境中更直观地认知世界,与世界更自然地互动;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智能推荐,产生顺应场景流动的信息流,帮助用户分析决策,释放用户脑力,提升出行效率。而AI赋能的办公平台如流,以智能的“流式”设计方式赋能企业全流程工作场景,实现沟通、协同和创新的互通互联,为企业打造行云流水般的智能工作体验。

我们生活在一个重新定位,令人兴奋的时代,人工智能仍然是一个年轻的话题,它将在未来几年中蓬勃发展。对于设计师,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我们需要改变调整传统设计方法,构造使我们能接近目标的设计方法和流程,创建真正符合人们认知的体验,以确保AI驱动的产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本文由 @Du Desig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谁是英国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师?

英国设计师艾伦·弗莱彻(Alan Fletcher)

“设计不是我的工作,它是我的生活方式。”作为二战后的年轻一代,设计师艾伦·弗莱彻(Alan Fletcher)以独具匠心且充满智慧的精妙视觉设计征服了世人,并被称为“英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师”。时值其诞辰90周年,时尚芭莎艺术带你走近这位“设计教父”。

空灵的想象

英国“设计教父”艾伦·弗莱彻可谓拥有着一名设计师所渴望的一切象征着权威与荣誉的奖章:英国设计师与艺术总监协会(Designers & Art Directors Association)主席、瑞士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主席(AGI)以及全球设计界权威之一的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的名人堂成员之一等。

艾伦·弗莱彻设计的经典标志

从“白手起家”到与志同道合的密友共同成立赫赫有名的“五角星设计公司”(Pentagram),他用为V&A博物馆、路透社以及IBM公司等“超级大厂”设计的经典标志铸就了自己在平面设计界中的“王座”。

艾伦·弗莱彻的平面设计作品

然而,被无数荣誉裹挟的弗莱彻始终是同时代设计界中的一名“离经叛道者”。自包豪斯时代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师们高举“形式追随功能”的大旗,视设计为一门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艺术,这股风潮曾在历史上久盛不衰。平面设计师也不能免俗,将平面设计当作一种为陈述或信息提供视觉形式的方式。

其中,剑走偏锋的他却选择将重点放在设计师的思考方式上:“任何一个视觉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应该来自主题,设计师不应该有先入为主的图形风格。”

艾伦·弗莱彻为宝丽来(Polaroid)设计的海报

设计须以实用与功能为目的,艺术则不然。相比之下,弗莱彻更像一名靠直觉激发创造力的艺术家。他拒绝依照系统化、标准化路径循规蹈矩地设计,而是通过几乎空灵的想象与“无厘头式”的幽默,以克利、米罗和杜尚的精神玩诙谐的图形游戏。

马塞尔·杜尚《Self-Portrait in Profile》,纸拼贴、纸上银漆,21.4×17.4cm,1963年

艾伦·弗莱彻为《Domus》杂志设计的封面,24×30cm,1994年

其著名的“信笺”设计源自弗莱彻在与三名电影制片人客户交往时的观察:所有人身上的白衬衫与办公室的白色会议桌融为一体。于是,三人合影成为了照片信笺的基础,衬衫则延伸至白纸的书写表面。

艾伦·弗莱彻《Letterhead and Envelope》,21×29.7cm,1966年

艾伦·弗莱彻《Letterhead and Envelope》,11×22cm,1966年

而在一次偶然搭乘公交车时,弗莱彻又突然萌生了制作烟灰缸的想法。其形状似圆形奶酪,可以分成互锁的底部和盖子,上下都附带的锯齿状牙齿能够夹住香烟。看似平平无奇的设计却在上市两个月内大受欢迎,并在海外被一顿抄袭,无论是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银行柜台还是泰国曼谷的酒吧桌上,人们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艾伦·弗莱彻设计的烟灰缸(Clam Ashtray)

尽管弗莱彻早已习惯放任不可言说的直觉在设计中肆意地横冲直撞,但他仍试图通过创造性行为类型学去规范自己的创作路径——当他看到一个新的背景时,有时会将想法从一个项目循环到另一个项目。

譬如他将此前设计的海报中的嘴唇元素引申成一组各式各样张开的嘴。这是弗莱彻为伦敦交通设计的海报。面对经济衰退,公交车候车亭的广告租用变得困难,伦敦交通局用这张宣传海报填满候车亭,鼓励人们在参加聚会和社交活动时以乘坐公共汽车代替开车出行。

艾伦·弗莱彻设计的海报

艾伦·弗莱彻为伦敦交通局设计的海报“Parties”,63.5×101.6cm,1993年

此外,弗莱彻对数字与符号的图像修辞也十分敏感。正如人们在戴姆勒-奔驰的海报“汽车100周年”中看到的那样,其中数字“0”形似轮胎,简约却不乏生动的汽车拟物形态在“1”的搭配下跃然纸上。

艾伦·弗莱彻为戴姆勒-奔驰设计的海报“汽车100周年”

此去无歧路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弗莱彻并非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长大,其童年甚至可以说和艺术“毫不相关”。但他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认为彼时主流的军事、教会或银行职业完全不适合他,并在被认为不寻常的艺术道路上押下一生的赌注。

艾伦·弗莱彻为纳粹入侵波兰50周年设计的海报

1950年,加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Central School of Art and Craft,中央圣马丁学院的前身之一)成为开启弗莱彻职业艺术生涯的关键。这是一个创意与实验的大熔炉,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工匠以及各个领域最优秀的专业人士都汇集于此。他的老师要求学生只使用印刷机、速写本和锋利的铅笔进行设计创作,对中央学校整整一代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艾伦·弗莱彻设计的杂志封面

上世纪50年代,战后的英国正遭受严峻的经济危机,导致食品和各种供应品的配给以及从事艺术工作所需的纸张和材料急剧减少。但这种紧缩氛围并没有成为一种限制,反而极大地鼓励了设计领域的创作者从经济节省的角度进行思考。弗莱彻学会了无需用复杂的材料或技术先进的仪器来表达艺术。在其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当被问及他最喜欢的创作工具时,弗莱彻始终回答:“我的头脑。”

艾伦·弗莱彻的平面设计作品

在弗莱彻眼中,彼时的伦敦阴郁而死气沉沉,反观美国的战后经济形势则更加繁荣。由此,1956年,25岁的他决定摆脱英国的地方主义,来到耶鲁大学,师从由色彩大师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著名设计师布拉德伯里·汤普森(Bradbury Thompson)以及解构主义设计大师保罗·兰德(Paul Rand)等前辈组成的豪华教育阵容,并开始用美国艺术环境所能提供的所有灵感来填满自己。

布拉德伯里·汤普森(Bradbury Thompson)的平面设计作品

保罗·兰德(Paul Rand)的平面设计作品

弗莱彻喜欢美国,很乐意长期在此逗留,但妻子保拉却渴望着欧洲生活,二人随后仍选择返回伦敦。时至60年代初,弗莱彻与志同道合的好友鲍勃·吉尔(Bob Gill)、科林·福布斯(Colin Forbes)成立工作室,在贝克街附近的一家马厩里租下一间工作室,成为伦敦城里最“时髦”的视觉设计师。

艾伦·弗莱彻的平面设计作品

融合三人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即倍耐力登于伦敦标志性红色巴士的广告,构思直接、图形元素内敛、构图巧妙,字体与图像的融合在彼时的英国平面设计中堪称前所未有。他们在当地刚刚起步的设计界广受赞誉,并成为首批在伦敦之外留下自己印记的平面设计师——在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并得到了客户赞不绝口的赏识。

艾伦·弗莱彻(Alan Fletcher)与鲍勃·吉尔(Bob Gill)、科林·福布斯(Colin Forbes)合作为倍耐力公司设计的拖鞋广告,张贴于巴士上层。

在工作室高速运转期间,旧人去、新人迎,直至1972年,“五角星设计公司”诞生了。面对公司的不断扩张,弗莱彻始终将个人团队规模维持在2-5人,这使他能够将大型项目与小规模佣金相结合,为其设计的灵活性与自由度提供更大的空间。

弗莱彻在五角星时期创作了无数令人回味的经典作品。其中,他为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设计的标识已被时间证明超越了时代,且一直沿用至今。其设计以经典字体Bodoni为基础,通过符号“&”的衬线代表字母“A”的桥梁,创造了一个来自博物馆缩写的单元图标——V&Amp;A。该设计背后想法的力量与独特性始终与其贯行的创作理念保持一致。

艾伦·弗莱彻为V&A博物馆设计的标志

匠人初心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许多客户停止或减少了业务往来,弗莱彻发现自己必须接受那些枯燥无味、毫无创造力的工作才能让公司继续运转。迫于职责压力,他决定在20年后的1992年离开五角星。在他看来,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再次重新开始。因此,他选择“闭上眼睛,在黑暗中跳跃”,重新投身于早期最真实的激情所在——图形和绘画,而不是设计。

艾伦·弗莱彻的平面设计作品

弗莱彻一直将自己视作一名工匠而非商人。完全自由的工作让他有机会通过讽刺、亲切的视觉游戏回归个人风格,并专注于自己选择的最有趣和最有动力的项目,在他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实验探索的渴望下重回几十年前开始的方向。作为一名工作狂,他从不轻言休息。当其他人在假期里小憩、看书或晒太阳时,弗莱彻则用钢笔和练习本捕捉生活的片段,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个人理解的世界和社会。

艾伦·弗莱彻的平面设计作品

“在垃圾中发现诗,在平凡中发现不可能。”这正是艾伦·弗莱彻选择的生活方式。商业设计在他手中不再是空洞地迎合甲方与象征资本,反而被赋予了极具艺术性的内涵、智慧与意义。在竭力创作之余,他也将大量精力投入视觉书籍的编撰与出版,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世人。“他正在教会人们如何看、如何审美。”一代设计大师,无愧“教父”二字。

编辑、文谢玮苇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B端设计师的思维模式——设计师面临的四大挑战与发展途径

编辑导语:B端设计页面简洁,效率至上;业务复杂,有些呆板。设计师如果想从B端转向C端难度也比较大。这篇文章作者讲述了B端设计师面临的四个方面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之路,一起来看看吧。

提起B端产品,大家会想到什么?很可能是业务复杂,用户多,流程多等等;不少设计师朋友会觉得没意思,设计来设计去,都是各种表格,比起C端产品高大上的炫酷的视觉效果,B端的界面设计就比较寒酸了。

而且B端强业务属性会限制设计师的发挥,工作中不容易找到成就感。换工作的时候,还拿不出眼前一亮的作品集,尤其是从B端向C端发展时,难度系数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要看到B端设计讲究效率至上,更加考验设计师的逻辑性,更适合通过组件化提高设计效率,设计风格讲求简约,减少视觉干扰。这些都是B端产品固有属性所决定。

一、设计师面临的四个挑战

设计师必须要在这些规则下完成产品的体验设计。当然也意味着B端设计师会面临诸多挑战。

我个人认为挑战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

  1. B端同理心建设
  2. 用户分层的影响
  3. 设计方法的难度
  4. 个人价值的体现

1. B端设计师的同理心建设

同理心是交互设计师或者体验设计师基础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C端产品更多的是来自普通用户的衣食住行、情感、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设计师本身就是这些产品的用户,很容易建立对应的同理心。

我认为在C端产品中,同理心能够帮设计师解决60-70%的设计问题,甚至可能更高。

B端产品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为企业或者组织中各种岗位角色服务。角色具有独特的功能属性,设计师天然不具备功能属性,单纯的依靠同理心必然很难直接触达到用户的实际场景和业务需求。

所以B端设计师需要去调研用户,去了解业务,来弥补同理心上的不足。同时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各种困难,通过工作中的不断积累和探索,才能够建立起相应的同理心。

这些前期的设计研究工作会占据设计师很大的精力,甚至会超过设计部分的工作量。

2. 用户分层的挑战

C端产品是服务于单一用户的,用户基数大,但是需求不会有明显的差别,更多的是信息认知偏好和内容喜好上的差别。

例如电商平台用户都是抱着购物目的,只不过是购物偏好,消费能力的不同而已,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很容易建立起用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

B端设计需要场景化思维,正确的理解用户和场景对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端产品服务的各种角色,一般分为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三个维度,他们的需求各不相同。其中决策者更多的是客户,并不一定需要经常使用产品,但决定是否购买产品。而管理者和执行者是不同角色的用户。

因此在具体设计操作层面,要做好不同层级的用户分析,根据用户分层去做好每一级用户的体验设计。

例如工业互联网产品,决策者考虑的是产品能否真正的帮助企业去降本提效,让工厂的生产更加合理高效,管理者则希望能够智能化安排生产,理顺管理流程,方便生产调度等等,而一线工人则需要能够清晰的知道每个节点的任务内容,执行方法,加工要点等等。

3. 关于设计方法应用

其实本质上,无论是B端还是C端,设计方法都是相通的。但是一些设计方法在B端体验设计中实施难度更大,所以不能全部照搬C端经验。

例如用户研究,不同规模的企业,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个人能力等都是不一样的。

有些企业内部产品可能只是服务于几个用户,很难建立用户画像。并且B端产品的用户调研,也不是设计师能够完全参与的,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现场项目经理或者产品经理的反馈。

同样C端产品可能遍地都是竞品,国内没有的话,还可以去看国外的产品。但是并非所有B端产品都有直接竞品,或者由于受到信息安全、等级权限,用户角色等因素,设计师是无法接触到竞品的。

数据分析方面, C 端业务的用户数量较大,通过数据可以清晰的反映出用户的行为路径。

但是 B 端产品用户基数少,虽然同样可以做一些埋点,但是由于用户数量不够,通常很难建立起理想的定量分析模型,也就无法获得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

设计方法上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B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质量。

4. 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我看来,个人价值上的挑战是最大的。

(1)工作形式

在相对成熟的C端产品领域,设计师还是比较容易获得话语权的。

某些产品需求上,设计师通过对产品的深刻理解、竞品分析、数据分析等工作,可以更好的抓住用户的需求,借助设计心理学或者专业的方法论等,从用户视角切入,反而容易提出更加有创造力和说服力的产品设计。

之前做C端产品时,设计师一般会出2套方案,一套是产品经理或者业务方所主导的偏向业务的方案,另一套是体验设计师基于用户和商业角度提出的方案。可以比较好的,自下而上传递设计师的价值。

由于B端产品主要是功能性产品,相对更加严谨,通常业务层面有着明确的流程和产品逻辑,设计师主动创造的机会点比较少。

必须深挖业务,才能洞察到一些机会点,对设计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虽然B端开始重视用户体验了,但是用户体验设计师更多的还是在配合产品经理开展设计层面的工作。

(2)设计流程

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在工作内容上有一定的交集的,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原型方案,可能会对设计师比较大的影响。我大概说一下我的理解。

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初期或者公司发展初期,很多设计团队并不完善。项目中可能只会配置产品+UI ,甚至如果产品经理是设计师转行过来的,那么产品经理是可以肩负起产品设计全流程的工作的。

我的社群里就有好几个小伙伴,是这种工作模式的。所以在这些公司中,交互设计师的可替代性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发展,产品功能越来越多,产品经理也会增加,每个产品经理的方案会有自己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必然会造成产品一致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专业的体验设计师可以统筹整个系统的设计方案。

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的配置,就会出现谁来主导原型设计的问题,可能会有2种情况:

  • 产品经理能力很强,输出的原型设计方案很不错,交互设计师只能够负责优化工作,价值就被削弱了。如果输出了设计规范后,可能更加不需要交互设计师了。
  • 产品经理的不画原型,完全委托给交互设计师。或者原型设计非常粗糙,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交互设计师需要二次优化设计方案。如果同时面对多个产品经理,工作量会很大。项目不紧急的情况下,还可以深入思考,一旦项目紧急,设计师的方案质量可能也是无法保证的,还非常容易背锅。

单纯的优化原型工作价值非常有限,因为都是一个个的散点,无法形成有效的工作价值说明。所以设计师需要寻找到价值的突破口。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B端设计师面对的挑战。

二、设计师的发展之路

前几年C端互联网产品发展迅速,体验设计师/产品设计师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岗位。但是随着互联网红利增长见顶,更多的公司杀入了ToB和ToG等产业互联网领域。

B端产品借助互联网开始SaaS化,极大的改变了原有的本地化部署的服务形式。产品层面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B端C端化的概念。

不过我个人认为C端化更多的集中在产品运营方式上,开始重视数据分析,关注转化续费率,用户的留存等等。

如果只看产品本身的用户体验,虽然相比以前更加受到重视。但是我个人觉得用户体验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体验的价值、目标和体验发展3个方面分析一下。

1. B端体验设计的3个维度

(1)体验设计的价值

产品属性决定体验的价值。

B端产品大都是付费型产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帮助用户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客户的购买的原则也比较明确——功能强大而又价格低廉,就像我们日常购物一样。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一个加分项,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用户的购买决策。

而客户一旦购买了B端产品或者服务,就形成了沉没成本。费用的投入导致客户不会随意改变更换软件服务,只会在临期需费时才会考虑要不要切换系统。

但是切换系统存在迁移成本,而且真正的用户没有购买决策权。对于购买决策者考虑更多的还是性价比。

另外就是某些不合理的设计,经过一定的时间,用户很可能也会逐渐适应了。如果切换系统后,反而会产生新的学习成本。

这些现实中的客观条件,都造成了用户体验并非B端产品的核心诉求。

另外很多产品都打着“体验至上”的口号,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充分重视体验设计还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需求紧急,交付压力大时,就会能将就就讲究。

这种情况下,体验设计师的价值就很容易被抹杀了。

(2)关于B端体验的设计目标

虽然现在B端体验设计更加多元化了,例如运营活动设计,关注商业价值等等。但是整体的设计策略和目标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始终是帮助用户“降本增效”。

记得刚入行做设计方案评估时,有一项就是用户的操作步骤、点击跳转的次数等等,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提升用户的效率。现在用户需求依然是高效的完成工作内容,所以设计师在产品设计时也主要是从这两方面入手。

另外B端产品基础的设计方法论并没有太大变化。不像C端产品,各种游戏化玩法、短视频沉浸式设计等等,让体验设计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3)关于设计规范

B端产品组件化程度非常高,业界推出了很多成熟的设计规范,例如AntDesign,Element。这些规范涵盖了各种组件,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大。

B端产品逐渐走向了标准化。设计师只需要遵从标准,搭建出符合用户需求和场景的页面即可。

因此设计层面的要求降低了,需要设计师更多地深入理解业务、用户及场景。这也意味着体验设计意识比较强的产品经理,同样可以完成界面设计工作。设计师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了。

2. 价值思维模型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设计师需要及时求变,逐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

我认为思维模型,是设计师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做事的方法。

(1)资源思维模型

先说一下我之前的一种思维模型——资源思维模型。典型特征就是需求来了就做,不会去思考需求的价值,不会主动质疑业务需求的真实性,更不会思考做完工作后的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根本原因就是自己的个人定位出了问题,主动将自己停留在了资源的位置上,只是帮助别人在做事,缺少主动思考。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种设计师很容易被淘汰。

另外最近几年职场压力在增大,35岁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人的心病了。实际上不少30岁出头的从业者,都在考虑转型或者上岸。我们深处在内卷时代,更加强调个人的价值,作为设计师不仅仅要做好设计管理,还要做好个人管理。

B端体验设计师不能仅仅去增加自己的设计深度,还要横向拓展自己的产品维度,成为拥有更多可能性的T型人才。

(2)价值思维模型

价值思维模型分为3层,包括设计思维、业务思维和管理思维。

设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做事,业务思维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做事,而管理思维是跳出圈外引导我们成长。特别是没有设计团队的设计师,需要加强价值化思维,才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①设计思维

包括个人定位、洞察需求和讲求平衡。

从设计流程来说,体验设计是中间环节。特别是B端产品,并非核心环节。对产品体验来说,也绝非仅仅依靠设计师。业务方、产品经理、开发技术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产品体验。

但是设计师是第一负责人,需要对主动去承担起体验设计的责任,通过各种设计策略和工作方式体现自己的价值。

面对复杂的B端产品,必须要沉下来心里,钻研业务,不一定像产品经理一样精通,但是起码要了解业务的来龙去脉,为自己的设计方案服务。 当然也要做好设计平衡。

某些场景下,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虽有有些设计细节可以带来体验提升,但也要考虑到开发成本的投入。

业务思维

业务思维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着眼于业务需求,能够洞察需求本身对用户是否有价值,或者是否合理,帮助产品经理从用户体验角度梳理需求,毕竟某些需求可能是来自产品经理个人的臆想。

通过用户体验5要素,可以看出体验设计更多的是在产品表层,功能层和战略层才能洞察到需求的本质。

所以体验设计师不仅仅是在界面细节的表现手法上下功夫,更应该去关注对用户需求和业务逻辑的深入挖掘,还要学会站在全局,用系统性思维看待每一个项目,为整个产品的系统流程做优化,做更全面的产品体验升级。

管理思维

管理思维并不是只有管理岗才需要,个人也需要自我管理。对个人而言,需要利用管理思维思考如何高效的做事,做有价值的事。

不同于C端的个性化,B端产品共性的内容特别多。例如设计规范,可以减少设计师的重复性工作,释放设计师的双手,让设计师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更完美的设计方案,所以要坚定不移的推动建立设计规范。

还有之前的案例,在一个产品线上可能会有多个产品经理,但是只有一个设计师,甚至一个公司只有一个设计师。面对众多而繁杂的业务功能,无论设计师如何高效,都无法完成工作,并且容易沦为设计资源,无法体现个人价值,就需要从流程上去寻找突破。

例如帮助产品搭建组件库,让产品经理可以规范化的输出原型文件,设计师只要做优化调整就可以了。还可以通过体验设计培训帮助产品经理建立体验设计思维,从而更好的提升产品的体验。

设计师可以有精力去拓展自己的工作的范围,更深入得了解用户需求,洞察产品体验机会点,建立产品的体验发展路径,提升产品整体的体验质量,树立个人的专业形象和影响力。

3. 个人的2点感悟

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形而下的具体工作,还要关注形而上的管理思维。

主动自我提升,进而影响周围的人,也便于自己设计工作的开展。

另外就是职业发展的一定程度,就要考虑从自我驱动,转变为反向驱动他人。

话语权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设计师的大问题,相信大家也都在为了争取话语权而努力。话语权到底是怎么获取的呢?

我觉得最核心的是专业性。专业性不是虚无的,是需要通过不断工作累积的。从一个设计方案做起,可以获得大家的认可。通过多个需求,赢得大家的信任,项目组可以把放心的把需求交给你,逐渐的获得话语权。

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行动目标,驱动设计上下游人员共同提升产品体验。当然这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以上就是我的对体验设计师思维模型的一些想法,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专栏作家#

子牧先生。公众号:子牧UXD(HelloDesig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产品体验设计师。8年互联网行业经验,擅长体验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论、交互设计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2022年设计师应该去哪里?(室内设计从业者必须看到!)

自从做了设计师熬夜不说还天天加班头发肉眼可见的减少但要改的图纸却不见少天天嚷嚷着转行却不知道究竟转行干嘛?

今年的国家政策出台以后,所在地域房地产项目量缩水,

中小型公司要么倒团要么转型,大点的年底裁人降薪。

虽然还未轮到自己,可年后谁又说的准不会失业,

虽然发展的背景下建设永不停息,可这波限贷出台,

真是感觉建筑设计行业用人需求逐渐缩水,

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哟?

设计圈每天嚷嚷辞职、转行的人越来越多了,

随便一搜都能看出大家的忧虑: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有的人因为热爱入行,却发现才华无处施展,尽干画图的活儿

有的人每天加班加点画图赶方案,跟甲方爸爸battle

而有的是因为设计发不了大财……

可一个月、半年、一年过去了

真正果断辞职的人并不多,转行的更是屈指可数

因为——除了做设计,其他的好像也不会了,还是熬着吧……

99%迷茫的设计师都会经历过这三个时期:

1、混沌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2、空想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做。

3、困惑期:知道怎么做,但不知道做多久才能实现目标。

只是越接近年底

资本狂欢过后的空虚无力感就越是容易侵袭社畜们的内心。

设计师很容易在迷茫之中怀疑起人生:

“如果设计变成一种消耗,我还应该继续做下去吗?”

试问谁没有很多时刻都想要拍桌而起

对老板吼一句:“爱谁谁,我不干啦!”

压垮设计师的,从来不是某一根稻草。

而是经年累月的熬夜加班、大量无意义的返修

和摧残人心的降维审美。

不仅耗掉了设计人年轻健康的体魄,

更磨灭了很多人热爱设计的初心。

咖啡与酒,书与鲜花,

每个设计人的心中都珍藏着对小而美生活的向往和追寻。

特别是设计这个行业,

初心梦想就是想要为世界创造点美。

其实,在设计行业

35岁是一个门槛

一般25、26选择躺平的设计师

到了28、29都变得很努力了

各种报班学习,周末也不出去玩了

努力在家自学各种技能软件,真实天道好轮回啊!

这并不是小编在这里危言耸听,

而是身边太多这样的例子了。

30岁之前选择安逸、躺平、佛系的生活。

30岁之后却满是焦虑。

但凡有一定社会阅历的社畜们都懂得,

任何职业当你去真正从事它的时候,

都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艰辛。

不管你最终决定选择的是兴趣、前景、报酬还是健康自由,

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尽快认清自己的内心,消除疑虑、停止纠结。

有得便会有失,确定自己人生的价值排序,

比起选择题,成年人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解答题。

不过小编也并不是反对设计师转行,

但是转行的时候有几个问题还是需要注意的:

1.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转行

2.行动要果断

3.别做无用的转行

什么叫无用的转行呢?

一是没有满足自己转行目的的转行,

二是不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转行。

所以,一定是要思虑清楚之后再决定自己

2022年的方向到底是去或留

每日分享

好了,又到了每天一次激动人心的时刻了

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套

国外Dimensiva 2021-高精品3D模型库

带CR版本+VR版本+FBX版本

本套文件优点:

1.资料大小共计:23.2G

2.资料分类明确,方便查找,预览图片无任何水印

3.资料包含:3D模型库+材质图+高清场景图+简介目录

文末附领取方式

(文件目录)

(以下为部分展示图例)

就展示到这里啦,快快领取吧^_^自从做了设计师熬夜不说还天天加班头发肉眼可见的减少但要改的图纸却不见少天天嚷嚷着转行却不知道究竟转行干嘛?

今年的国家政策出台以后,所在地域房地产项目量缩水,

中小型公司要么倒团要么转型,大点的年底裁人降薪。

虽然还未轮到自己,可年后谁又说的准不会失业,

虽然发展的背景下建设永不停息,可这波限贷出台,

真是感觉建筑设计行业用人需求逐渐缩水,

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哟?

设计圈每天嚷嚷辞职、转行的人越来越多了,

随便一搜都能看出大家的忧虑: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有的人因为热爱入行,却发现才华无处施展,尽干画图的活儿

有的人每天加班加点画图赶方案,跟甲方爸爸battle

而有的是因为设计发不了大财……

可一个月、半年、一年过去了

真正果断辞职的人并不多,转行的更是屈指可数

因为——除了做设计,其他的好像也不会了,还是熬着吧……

99%迷茫的设计师都会经历过这三个时期:

1、混沌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2、空想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做。

3、困惑期:知道怎么做,但不知道做多久才能实现目标。

只是越接近年底

资本狂欢过后的空虚无力感就越是容易侵袭社畜们的内心。

设计师很容易在迷茫之中怀疑起人生:

“如果设计变成一种消耗,我还应该继续做下去吗?”

试问谁没有很多时刻都想要拍桌而起

对老板吼一句:“爱谁谁,我不干啦!”

压垮设计师的,从来不是某一根稻草。

而是经年累月的熬夜加班、大量无意义的返修

和摧残人心的降维审美。

不仅耗掉了设计人年轻健康的体魄,

更磨灭了很多人热爱设计的初心。

咖啡与酒,书与鲜花,

每个设计人的心中都珍藏着对小而美生活的向往和追寻。

特别是设计这个行业,

初心梦想就是想要为世界创造点美。

其实,在设计行业

35岁是一个门槛

一般25、26选择躺平的设计师

到了28、29都变得很努力了

各种报班学习,周末也不出去玩了

努力在家自学各种技能软件,真实天道好轮回啊!

这并不是小编在这里危言耸听,

而是身边太多这样的例子了。

30岁之前选择安逸、躺平、佛系的生活。

30岁之后却满是焦虑。

但凡有一定社会阅历的社畜们都懂得,

任何职业当你去真正从事它的时候,

都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艰辛。

不管你最终决定选择的是兴趣、前景、报酬还是健康自由,

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尽快认清自己的内心,消除疑虑、停止纠结。

有得便会有失,确定自己人生的价值排序,

比起选择题,成年人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解答题。

不过小编也并不是反对设计师转行,

但是转行的时候有几个问题还是需要注意的:

1.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转行

2.行动要果断

3.别做无用的转行

什么叫无用的转行呢?

一是没有满足自己转行目的的转行,

二是不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转行。

所以,一定是要思虑清楚之后再决定自己

2022年的方向到底是去或留

每日分享

好了,又到了每天一次激动人心的时刻了

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套

国外Dimensiva 2021-高精品3D模型库

带CR版本+VR版本+FBX版本

本套文件优点:

1.资料大小共计:23.2G

2.资料分类明确,方便查找,预览图片无任何水印

3.资料包含:3D模型库+材质图+高清场景图+简介目录

文末附领取方式

(文件目录)

(以下为部分展示图例)

就展示到这里啦,快快领取吧^_^